第六节 以道谏诤
日期:2021-06-20
查看次数:852
T 浏览字号
第六节 以道谏诤
〖题解〗
人在幼年时期,缺乏自主判断是非的能力,而父母通常是希望子女朝着好的方向发展,故儿童必须认真接受父母的教导,“父母教,须顺承”。在成长到一定年龄之后,渐渐有了主见,有了识别善恶、真假的能力。在此情况下,对于来自父母的教导,就可以去分辨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不对的。正确的意见,就要虚心接受,不正确的意见,就要加以拒绝。父母的言行,正当的就要加以支持,不正当的就要加以劝谏,及时地劝说、阻止,不可迁就、默许或支持。
子女与父母的关系,是伦理亲情的关系,是长幼有序的关系,在子女面前,父母必须保持尊严。所以,在子女劝谏父母时,一定要有良好的方式方法。
子女劝谏父母的方式,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
- 委婉劝谏:孔子提出了“事父母几谏”的主张。“几”是“轻微”、“婉转”的意思。儒家主张“下气、怡色、柔声以谏”,以谦卑的姿态,以“和颜悦色”的表情,以委婉的言辞,以恰当的方式劝谏父母。
2.反求诸己:当父母不接受、不理解、不认同子女的意见时,子女应退一步,反省自己的意见是不是正确,反省自己的考虑是不是有不周全之处,反省自己的表达方式是不是妥当,不可强迫、威胁父母接受自己的意见。
3.不宜求全:对于父母小的过失和无意造成的过失,对于父母个性表现出来的东西,要加以理解、体谅,不要刻薄,不要抓住不放。在父子之间求全责备,可能会导致伦理亲情的破坏。
4.有隐无犯:侍奉亲人长辈可以有所隐瞒但不能冒犯。父母有些小的过失,不要重复提及,没有必要把一些事情说得太清楚,该隐讳的就隐讳。如果一定要父母当面承认错误,就可能会冒犯父母的尊严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事君有犯而无隐”,说的是臣下宁可冒犯君上而不可有所隐瞒。
5.没有怨气:当父母不听劝谏时,要做到“劳而不怨”,“起敬、起孝,悦则复谏。”在父母不听劝谏时,不能发脾气,顶撞父母,内心仍然保持对父母的敬意,不能离开孝道,不能违背礼仪,等父母高兴时再劝谏。
6.仁义为先:仁义原则高于忠孝,当忠孝与仁义发生冲突时,忠孝必须服从仁义原则,具体表现为“从义不从父”。如果父母出现不仁不义的思想与行为,孝子应当服从仁义之道,匡正父母之过,以免让父母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,子女盲目顺从,则是不孝之行。
〖圣贤经典〗
入孝出悌,人之小行也;上顺下笃,人之中行也;从道不从君,从义不从父,人之大行也。(《荀子•子道》)
【译】孝顺父母、敬爱兄长是小德行;顺从长辈、爱护晚辈是中等德行;遵从道义而不一味顺从君王,遵从道义而不一味顺从父母,是最大的德行。(弟:通“悌”,顺从和敬爱兄长。)
子曰:“事父母几谏。见志不从,又敬不违,劳而不怨。” (《论语•里仁》)
【译】孔子说:“侍奉父母时,应该委婉地劝说。当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时,也应该保持恭敬的态度,不触犯他们,即使感到忧愁,也不要怨恨。”(几:轻微,婉转。谏:劝说。违:冒犯。劳:忧愁。)
父母有过,下气、怡色、柔声以谏。谏若不入,起敬,起孝,悦则复谏。(《礼记•内则》)
【译】父母有过错,晚辈就应该用谦恭的语气、和悦的脸色、轻柔的声音来进行劝说。如果父母不听劝说,就尊重他们,孝敬他们,等到他们高兴了再劝说。(怡色:和颜悦色。)
士有诤友,则身不离于令名;父有诤子,则身不陷于不义。(《孝经• 广扬名》 )
普通的读书人如果有直言劝诤的朋友,那么他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;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,他就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。(诤:直言规劝。)
谓阿意曲从,陷亲不义,一不孝也。(《孟子•离娄篇》)
【译】无原则地迎合顺从,使亲人陷入不义之地,这是第一种不孝。
父母之行若中道,则从;若不中道,则谏。(《大戴礼记·曾子事父母》)
【译】父母行为如果合乎正道,就跟随他们;如果不合乎正道,就劝谏他们。
(本文选自陈杰思著《正道管理学》第二十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