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节 父慈子孝
日期:2021-06-20
查看次数:875
T 浏览字号
第九节 父慈子孝
〖题解〗
人不同于其他动物,在其幼年时期和晚年时期,都是十分脆弱的,需要有特别的爱护、供养才能生存下去。而且,社会的复杂性远远超过动物世界,人在幼年时代如果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,培养良好的品德,就很难生存下去,甚至会走向自我毁灭。基于这种理由,先秦儒家讲父慈子孝,即父母仁慈、子女孝敬。
父母与子女是一种伦理关系,而不是纯粹利益关系,也不是简单的法律关系和契约关系。从伦理关系上来说,一旦建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,当中任何一方就应当尽道德义务,而不管对方做得如何。父慈固然是子孝的重要原因之一,但父慈不是子孝的必要条件,也就是说,当父母不仁慈的情况下,子女仍然要尽孝道,因为,父母即使缺失了爱之恩和教之恩,生之恩与养之恩还是存在的。
先秦儒家将父慈与子孝并举,但是,传统专制社会和宗族社会,过于强调等级尊卑,常常单方面强调子孝,而不强调父慈,忽略了父母尊长在父子关系中应尽之伦理义务,在实践中就会出现问题。世俗中有所谓“天下无不是底父母”,“父有不慈而子不可以不孝”,“父要子亡,子不得不亡”等,均是对“父慈子孝”观念的违背。
绝大多数父母尽了生之责、养之责、爱之责,但父母要尽教之责,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。古代社会,父母读圣贤之书或者是生活在圣贤教化的社会里,父母接受圣贤的教导,并将圣贤的教导传递给下一代。而在现代社会,如果父母没有读圣贤经典,拿什么教导孩子呢?只能拿世俗观念来教育孩子,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之责。
〖圣贤经典〗
慈父之恩,高如山王;悲母之恩,深似大海。(《心地观经》)
【译】慈父的恩德,高如大山;慈母的恩德,深似大海。
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。拊我畜我,长我育我。顾我复我,出入腹我。欲报之德,昊天罔极!(《 诗经•小雅•蓼莪》)
【译】父亲呀你生下我,母亲呀你喂养我。你们护我疼爱我,养我长大培育我,想我不愿离开我,出入家门怀抱我。想报爹妈大恩德,上天高远无极限。(鞠[jū]:养。拊[fǔ]:通“抚”。畜:通“慉”,喜爱。顾:顾念。复:返回,指不忍离去。腹:指怀抱。昊[hào]天:昊天上帝。罔[wǎng]:无。)
君令臣共,父慈子孝,兄爱弟敬,夫和妻柔,姑慈妇听,礼也。(《左传•昭公二 十六年》)
【译】国君发令,臣下恭敬,父亲慈爱,儿子孝顺,哥哥仁爱,弟弟恭敬,丈夫和蔼,妻子温柔,婆婆慈爱,媳妇顺从,这是合于礼的。
为人子,止于孝:为人父,止于慈。(《礼记·大学》)
【译】身为子女,应做到孝顺父母;身为父母,应做到慈爱子女。
(本文选自陈杰思著《正道管理学》第二十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