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节 忠孝一体
日期:2021-06-20
查看次数:814
T 浏览字号
第十一节 忠孝一体
〖题解〗
忠与孝同出于一理,同出于一心,同出于一人。真正的孝衍生真正的忠,忠臣出于孝子之门。真正的孝道可以衍生出真正的忠道。能在家善待亲人、能为亲人尽心尽力者,在外也能够善待他人、能为工作尽心尽力。
“移孝作忠”在现代社会可以运用为:孝道所包括的真诚心、爱敬心、感恩心、责任心诸方面,越出家庭范围,运用于对待国家、对待企业、对待职业、对待正义事业,即成为“忠”。
愚孝衍生愚忠。如果一个人在家中一贯盲目顺从父母,不敢坚持正道,不敢劝谏父母。那么,这种人在企业中面对领导,只会讨好顺从,不敢坚持真理,也不敢指出领导的错误。
人们常说“忠孝不能两全”,指的是一种特殊情况,普遍的情况则是“忠孝可以两全”。“忠孝不能两全”,也并不是说,忠与孝是完全对立的,只能选择其一,而是说,在个人的时间、精力、能力有限的情况下,不可能同时将忠与孝做到极致,在此情况下,可以重点偏向一个方面,但对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顾及。在国家危难的情况下,在家敬奉父母还是离家为国奉献,两者必选其一,这就出现了“忠孝不能两全”的情况,许多人选择“舍家为国”。
我们主张开展忠孝教育,而不是单独进行孝的教育。如果只搞孝的教育而不搞忠的教育,做不到“移孝作忠”,造成“孝”与“忠”的分离,就会产生“全身保妻子之虑深,忧国爱民之念浅”的结果:如果每个人只顾自己、只顾家庭,对民族、国家、对人类漠不关心,或者是为了个人或家庭去损害民族利益、国家利益和人类利益,为亲人族人友人谋取不正当利益,甚至出现“在家为慈父孝子,在国为贪官污吏”的现象,最终的结果是:在人类利益和国家利益严重损害的情况下,每个人、每个家庭都难于保全。因为,个人的命运、家庭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、人类的命运是融为一体的。唐代《臣轨》中明确讲道:“欲安其家,必先安于国”。
〖圣贤经典〗
孝治一身,一身斯立;孝治一家,一家斯顺;孝治一国,一国斯仁;孝治天下,天下斯升;孝事天地,天地斯成。
(《文昌孝经·辨孝章》)
【译】用孝来修身,自己就能立身;用孝来治家,家庭就会和顺;用孝来治国,国家就有仁道;用孝来治天下,天下就会太平;用孝来侍奉天地,天地就有所成就。
古人谓忠孝不两全,恩义有相夺,非至论也。忠孝,恩义,一理也。不忠则非孝,无恩则无义,并行而不相悖。故或捐亲以尽节,或舍君而全孝,惟所当而已。( 《二程文集》卷九《汉文杀薄昭论》)
【译】古人讲忠孝不能两全,恩情与正义相互冲突,这并非很好的理论。忠与孝,恩情与正义,一理相通。不忠之人,即不孝之人,无恩情之人即无正义之人。忠与孝、恩与义并行不悖。所以,有的人舍去亲人以尽忠,有 的人则舍去君王而尽孝,都是理所应当的。
(链接案例:《岳飞忠孝两全》)
夫惟孝者,必贵于忠。忠苟不行,所率犹非其道。是以忠不及之而失其守,匪惟危身,辱及亲也。(《忠经·保孝行章》)
【译】奉行孝道的人,对于忠也必然很重视。如果一个人连忠诚都做不到,那么他所走的就不是正道。因为如果他做不到忠诚或违背了忠诚,他就会失去自身原有的某些可贵的东西,那样不仅会危害自身,还会侮辱自己的父母。
(链接案例:《葛书思当官不离亲》)
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鲜矣。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。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!(《论语•学而》)
【译】孝顺父母,顺从兄长,而喜好触犯上级,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。不喜好触犯上级,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。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,根本建立了,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。孝顺父母、顺从兄长,这就践行仁道的根本啊!
(链接案例:《范仲淹心怀天下》)
(本文选自陈杰思著《正道管理学》第二十章)